9月19日,雄安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ST新动力,300152.SZ)发布公告称,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,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。消息一出,9月22日公司股价开盘大跌,截至午间收盘,跌幅达15.3%,报收2.27元/股,总市值降至16.18亿元。这一事件引发市场广泛关注,而ST新动力近一年来屡屡受到监管处罚,背后原因值得深入剖析。
信息披露问题突出
在今年1月,河北证监局就曾一口气向ST新动力及相关人员下发数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,直指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。在2022年半年报、2022年年报、2023年半年报、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半年报中,ST新动力未按规定将普益石家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(有限合伙)纳入合并报表,导致相关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。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,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。
6月24日,ST新动力再度收到河北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,因其 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不真实、不完整,公司被出具警示函。频繁出现的信息披露问题,反映出公司在信息披露管理流程上存在重大缺陷,或是相关人员对信息披露规则的漠视,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和市场信誉。
长期亏损下的经营困境
自2021年以来,ST新动力已连续4年陷入亏损泥沼。2025年上半年,公司营收为0.97亿元,同比减少5.66%;净利润亏损728.61万元,尽管同比亏损有所减少,但仍未能摆脱亏损局面。长期的亏损不仅反映出公司经营策略可能存在偏差,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,也可能导致公司内部资金紧张,影响到公司在研发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,形成恶性循环,进一步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。
内部控制失效
河北证监局指出,ST新动力长期治理混乱。董事长、董事对公司治理基本要求缺乏清晰认知,董事会决策机制如同虚设,无法有效发挥作用。独立董事未能充分履职,在监督公司运营和保护股东利益方面作用不明显。审计委员会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也未勤勉尽责,对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未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,这一系列问题暴露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严重失效。
在规范运作方面,公司也存在诸多严重缺陷。股东大会召开不规范,董事会逾期未换届,会议记录不完整,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,都表明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缺乏应有的规范和秩序,这不仅影响公司日常运营效率,也为违规行为滋生提供了土壤。
风险警示高悬
由于2024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,根据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》相关规定,公司股票交易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其他风险警示。并且,公司还面临着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,自今年4月起,公司已多次发布相关进展公告。这一系列风险警示对公司形象造成极大负面影响,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前景忧心忡忡,进一步加大了公司融资难度和运营压力。
综合来看,ST新动力屡屡受到监管处罚,是其信息披露违规、长期经营亏损、内部控制失效等多方面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此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,无疑让公司雪上加霜。对于ST新动力而言,当务之急是积极配合调查,全面梳理并整改公司在治理、内控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提升经营管理水平,努力改善业绩,以重新赢回市场信任。否则,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公司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。